【按】6月7日是今年高考的第一天,在上海,我校1977级校友常江把自己的小女儿常荻送进高考考场。抚今追昔,大浪淘沙,让我们共同分享校友常江40年前参加全国高考的故事,祝福2017年高考考生考取好成绩。
恢复高考,对1977年首届高考生而言,因为高考改变了命运,上了大学,走的路宽了许多;对今天的孩子来说,未来的路很多元。哪怕没有上大学,今后可以选择的发展道路也还有很多。
1977年,常江参加了我国恢复高考后的首次高考。这次高考,让他走出纺织厂,进入大学校园,踏上了海外留学之路,直至2000年应聘回国,他曾任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生物材料与组织工程研究中心主任,长期从事科研工作。6月7日,他要送他的小女儿参加上海首次新高考。在他看来,从长远角度讲,在高中和大学阶段,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和独立学习能力,远比能否考出一个好成绩、考上一所一流大学,意义更大。
“三班倒”下班后复习,雪天骑自行车赶考
参加高考前,当时常江还在北京一家纺织厂里当工人。
1957年出生在北京的常江,妈妈是上海人,他自称自己是半个上海人。当年在北京高中毕业后,同班有的同学下乡了,有的去了工厂,而他进入北京一家纺织厂做工人。“当时在父母眼中,学好一门技术,一辈子就靠这个‘吃饭’了。”常江说。直至1977年传出恢复高考的消息,大家感到很新奇,也很兴奋。他所在的纺织厂条件很差,周边不少人跃跃欲试报名高考;相反,有些在大型国营工厂的同学,对高考的热情似乎没那么高。
参加高考前,当时常江还在北京一家纺织厂里当工人
“那时候备考难度很大,一是没有复习材料,二是缺少复习时间。”常江坦言,大家只能各显神通,到处找书,找到题目就做。常江在纺织厂上班,早班、中班、晚班“三班倒”,复习环境与现在有着天壤之别。晚班从晚上9点到次日早上6点,于是他第二天中午起床、吃饭后再看书;中班从下午2点到晚上9点,次日一早起床后继续复习,直到再去上班;早班最难熬,每次不到5点就起床,不得不靠闹钟才能坐起来,下午2点下班后又一直复习到深夜……常江记得,直到临高考前3天,才请假回家集中复习。“当时报名高考的人,完全出于自发,即使条件再艰苦,也不觉得累。现在回想起来,那是一段很有意思的经历。”常江说。
1977年,常江参加了我国恢复高考后的首次高考。图片摄于1978年夏天
集中复习了3个月后,1977年12月10日那天,至今他记忆犹新:天上飘着雪花,我骑着自行车去考试……幸运的是,他第一批就被录取了,成功考上西北轻工业学院(原北京轻工业学院,现澳门今晚上开什么特马)化工专业。这所高校被列入当时全国88所重点院校之一,也是当时轻工部唯一的重点高校。“至于专业,并没有太多选择,虽然我个人比较喜欢数学,但老师说‘生米已经煮成了熟饭’,就安心吧。”
77年高考同班同学里,最年长的1948年出生,最小的才1961年出生,年龄相差10多岁,但大家都很珍惜来之不易的读书机会。大学毕业后,常江分配进入北京第二轻工业局下属一家皮毛厂担任助理工程师。1983年,他报名考研,作为教育部统一招生的公派出国研究生,远赴德国攻读博士学位。此后,他先后在德国、新西兰、美国多年从事组织损伤修复及组织工程生物材料研究,直到2000年12月应聘回国。他在中科院上海硅酸盐所组建生物材料研究团队,创建了生物材料与组织工程研究中心。“令人欣慰的是,作为一名幸运的77年大学生和科研人员,参与并见证了中国这十几年科研腾飞的历史性时期,也回报恢复高考之后收获的丰厚人生历练。”常江说。
班长是班上体育最好的女生,文理不分选择面更宽
常江的一对女儿,高中都就读于延安中学。3年前,大女儿常兰以“3+1”理科高考,考上复旦大学药学专业。小女儿常荻今年作为上海首届“3+3”新高考考生参加高考。在延安中学高三(1)班,常荻是小伙伴心目中威信很高的班长,曾被评为长宁区三好学生,多次荣获学校“特优生”。到了高三,她也始终坚持为同学们做好服务工作,哪怕收发通知等各类零散的小事,让老师和同学很放心。班主任张怡说,常荻知书达理,性格不张扬,做事很靠谱,不仅兴趣广泛,各科成绩优异,均衡且不偏科。
常江和女儿常兰(中)、常荻(右)
1999年出生的常荻,个性阳光开朗。为了考上理想的高校专业,她目标很明确,冲刺秋考,力争最后一搏。为此,她并没有为了“练兵”选择参加春考,只报了高中学业水平考和英语一考,全力以赴,认真准备,争取考出好成绩。受父亲影响,常荻从小喜欢动手探究。在高中阶段,她进行了有关节能与环保等课题研究,在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获得了一个一等奖、一个二等奖和一个专项奖。值得一提的是,她还是班级里体育最好的女生,乒乓球、跑步、投掷都挺拿手。
今年高考不分文理科,这对于兴趣广泛、全面发展的她,可以选择的专业宽了许多。她既喜欢历史等文科专业,也对理科医学类专业感兴趣,所以打算等到考分公布后,再定专业方向。
坚持课外不补课,孩子未来的路很多元
就在高考前几天,这位博导爸爸抽空陪女儿一起打乒乓球。“一来父女俩都喜欢打乒乓球,二来人生今后的路还很长。在拼智力之外,也要拼体力。身体底子好,对今后学习、工作和生活,相当重要。”常江说。
“恢复高考,对77年首届高考生而言,因为高考改变了命运——上了大学,走的路宽了许多,在一定程度上,高考也帮助个人更好地‘向上发展’;那么,对现在孩子来说,未来的路则很多元。哪怕没有考上好大学,今后可以选择的发展道路还有很多,甚至还可以自己创业。”常江坦言,从长远角度来看,在高中和大学阶段,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和独立学习能力,远比能否考出一个好成绩、考上一所一流大学,意义更大。
在对两个女儿的教育中,他身体力行,坚持女儿在校外一般不补课,相反更注重激发孩子的兴趣,重视对女儿感兴趣的才艺等综合能力培养。常荻和常兰从小学习钢琴,通过钢琴考级10级;姐妹俩从小学习跆拳道,获得跆拳道“黑带”;常荻自小还喜欢表演,从小学到高中一直坚持在长宁区少年宫学习主持和戏剧表演,在区级、校级大型活动上常常有她主持的身影……
与“3+1”高考相比,新高考后“+3”学科学习,从高中志愿服务到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让孩子更全面地发展。“现在的孩子可能很难体会父辈一代,将高考视为改变人生命运的说法,但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鼓励其执着探究,学会自己选择热爱的终身职业,这对孩子们一生受益。”常江说。
(编辑:雷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