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当前,正在开展我校“大学精神”主题征文活动,这是全校“大学精神”的讨论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我们继承、我们坚持、我们创新、我们发展的“大学精神”,是我们每一位科大人共同的精神家园。也正是一代代科大人近60年的心血,浇灌培育起了澳门今晚上开什么特马“大学精神”这颗巍然耸立、繁荫如盖的参天大树。为了展示校内外各界人士关于我校“大学精神”的真切思考,特开办【我的大学 我们的精神】专栏,登载征文,以飨读者。欢迎各界投稿参与讨论。
日前召开的全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要求高校把凝练大学精神,践行校风校训作为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项重要工作,落到实处。当前,学校正在深入开展大学精神的思考和讨论,作为学校的一员,我理解,大学精神有着丰富的内涵,校训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于我校“至诚至博”的校训,其思想内涵究竟是什么?我们广大师生员工怎样焕发校训精神的内生动力助力“追赶超越”?我们应该怎样把践行校训和贯彻全国全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结合起来?在此,我抛砖引玉,提出的一些初步思考,参加到大家的讨论中来。
一
光阴荏苒,岁月如歌。学校“至诚至博”校训自2002年确立以来,已历15个春秋。正如省委书记娄勤俭在全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所讲,“校风校训是一所大学最鲜明的精神烙印,往往凝练和浸透着师生员工和历届校友的集体记忆”。在学校即将60华诞的时刻,回望来时的路,既充满曲折艰辛,又让我们倍感自豪。今天看来,“至诚至博”既是对之前44年办学精神的高度凝练总结,也为其后15年学校的发展历程所丰富、所印证,还必将成为我们师生员工今后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心灵归宿和精神家园。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为解决生活资料短缺问题,1958年,我国第一所轻工本科高等院校——北京轻工业学院应时而生,为新中国培养了大批急需轻工业人才,为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为适应国家三线建设的战略布局,学校于1970年迁至陕西省咸阳市,开始了30多年在西部非省会城市办学的艰难历程,为推进中西部的工业化进程输送了大批急需人才,为轻工行业的发展成熟创造了丰硕的科研成果。按照国家高等院校布局调整的总体要求,学校于1998年由国家原轻工业部管理划转至陕西省,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的体制。为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要求,破除制约学校发展的瓶颈,学校于2006年再次搬迁至西安市,全力抓学科、强科研,聚人才、求突破,努力实现传统轻工行业向新兴轻工产业转型,取得了扎实成效。
我们经常把学校近60年的发展历程概括为“三次创业、两次搬迁、一次划转”。每一次的搬迁(包括划转)都会带来阵痛,都伴随着充满艰辛的创业过程。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学校在创业——搬迁——又创业(划转)——又搬迁——再创业的过程中,没有因挫折而止步退缩,反而在艰难中不断崛起,累蹶累起,百折不挠,逐渐发展壮大。饱含艰辛又波澜壮阔的校史,就是几代科大人忠诚于党、忠诚于人民、忠诚于教育事业的“至诚”的追求的最鲜明的写照!
学校从草创之初的4个教学系发展为13个学院(部),形成工学、理学、管理学、文学等8大学科门类的58个本科专业;学校由当初单纯的本科专业发展为本、硕、博完整的学历教育层次,拥有了国家级、省部级重点实验室、重点研究基地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级协同创新中心等二十余个科研平台;先后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二等奖,技术发明二等奖,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等多项教学科研国家级、省部级重大奖励。每一点发展与进步,都是“至博”精神结出的丰满果实。
2002年“至诚至博”校训确立以来,学校在人才培养、澳门金牛版正版资料大全免费、服务社会以及党的建设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发展成就,学校的综合实力明显增强,成为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建设高校,陕西省重点建设的高水平大学,陕西省人民政府与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中国轻工集团公司共同建设的重点高校,入选教育部“卓越工程师计划”试点高校。今年年初我校材料科学(Materials Science)学科首次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进入国际一流学科行列。师生在全国高校发明专利授权量、全国高校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上连续多年进入全国高校前列,位列陕西省属高校首位。学校2012年被中共陕西省委、省人民政府授予“陕西省先进集体”荣誉称号,2014年被中共陕西省委高教工委授予“先进基层党委”称号。当代陕科大人在15年虽然短暂却可歌可泣的办学历程中,奏响了践行“至诚至博”的壮美旋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学校半个多世纪的办学历程中,培养了以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艾力更·依明巴海、加拿大工程院院士倪永浩教授为代表的十余万优秀建设人才,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践行着“至诚至博”的校训,为党和国家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学校每一项成绩的取得,都是以一级教授肖连波,一级工程师杜春晏、赖其芳等大师级专家教授为代表的一代代师生员工努力奋斗的结果,他们以诚立身,以博立业,推动了学校在教学科研领域的重大进展和突破,堪为践行“至诚至博”的表率。
“至诚至博”校训,凝结着学校艰难曲折的办学历程,承载着科大人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的历史印记,放射着一代代创业者生生不息的精神光芒。让我们每一位科大师生员工,把“至诚至博”作为团结奋斗、拼搏创新的精神旗帜,从中汲取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精神力量。
二
“至诚至博”也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
在“至诚至博”四字中,“至”的第一要义是完善,完美;“至者尽也”,是最高级的形容词。在这种意义上,“至诚至博”,就是要达到最完善的诚和最完美的博的境界。
“诚,信也。”“诚”与“信”,都与“言”有关。“言”又与“心”有关,所以“诚”是一个道德实践范畴。孟子说“是故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孟子.离娄》);“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中庸》)儒家认为“诚”是天的根本属性,努力求诚以达到合乎诚的境界则是为人之道。这些都是在强调,“诚”关乎一个人的道德内在要求,“至诚”是一个人所追求的最高精神境界。
“博,大通也。从十从尃。”(《说文》)“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中庸》),讲的是儒家增进学业,修养人格的功夫。“博”属于认识论范畴,讲的是学问和事业。“至博”说的是高尚的行为必须以博学为基础,着重强调广泛学习和学问渊博的重要性。
由此可见,校训“至诚至博”的概念,来自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个人的要求,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关系。每一所大学的校训,既有传承性、历史性,又有时代性;既有普遍性文化内涵,又有特色性的精神内质。因此,在校训中坚持优秀传统文化基本内核,立足学校发展史的精神传承,并赋予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关于“诚”、“博”,我们可以列举出诚实、诚信、诚真、诚朴、诚挚、诚笃,博学、博大、博爱、博览、精博、博雅……等很多解释。结合我校既艰难困苦又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着眼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精神,我理解“至诚”和“至博”各有三层含义。
“至诚”是人与自身、人与人、人与社会内在关系的表征。首先是对自己,要诚实。“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大学》)这就是说,使意念真诚,就不要自己欺骗自己。别人看我们,就像能看见我们的心肺肝脏一样清楚,是隐瞒不住的。这就叫做内心的真实一定会表现到外表上来。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一定要谨慎小心。唯有对自己诚实,做到古代修身养性慎独慎微的功夫,勤于自省,不断提高道德修养水平,才有可能得到心理的平衡与平静;二是对他人,要诚恳。孔子一再强调“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论语》)诸如此类的话,就是要说明,内在情感的真实和诚恳更胜于外在仪容和形式的讲求。真情,是不虚、不私、不妄之情。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唯诚恳,才能以真情换真心,才能形成团结友善、朴素和谐的良好人际关系;三是对国家和社会,要诚信。“民无信不立”,“人而无信,不知其可。”(《论语》)唯诚信,才有对国家和事业的忠诚,才能爱岗敬业,才可能善作善成。所以,只有忠诚于国家和事业,才能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诚实、诚恳、诚信之间是一种并列拓展、相互生发的关系,诚实是做人之根本,诚恳是人与人之间的真情流露,诚信是人在社会上的立足点,“至诚”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要求。
“至博”应该也包含三个层次:一是博学。“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诫子书》)科学史表明,近现代科学发展特别是科学上的重大发现和国计民生中的重大社会问题的解决,常常涉及不同学科的相互交叉和渗透。唯学识渊博,才可能融会贯通、相生相长,才能在创新创业实践中大显身手。二是博思。“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博学与博思是辩证统一的,只有博学,才能给博思提供素材;只有博思所学,才能学有所得,才能有所创新。三是博大。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孟子曾把个体人格划分为善、信、美、大、圣、神六个层次,其中“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孟子·尽心下》),就是说,美的个体人格中完满地实现了善和信的道德要求,而大人的人格特征不但体现了善信美的统一,而且能够光彩照人,影响照耀其他人。在这种意义上,博大意味着在追求学问和事业的求真过程中,实现人生价值真善美的统一。
“至博”所包含的博学、博思、博大三者之间是互为条件、逻辑递进关系,因博学而博思,由博思而博大,最终成就人生,其根本是博学,最高境界是社会家国的责任担当。
综上所述,“至诚”是思想道德建设的要求,要求师生要忠诚于党、忠诚于人民,在提高道德修养上永不停息,在勤奋敬业上心无旁骛、守志致远。“至博”是科学文化建设的要求,要求师生在学问和事业上胸怀宽广,求广求精,在涵养学问和成就事业中,做一个有广博学识并主动肩负责任担当的人。德国哲学家康德有句名言:“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会日新月异,不断增长,这就是我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定律。”其中天上的星空正代表了物质世界及社会的规律,与我们校训中的“至博”是一致的;心中的道德定律正是我们校训中“至诚”的题中应有之义。“至诚至博”校训,是我校师生员工思想道德建设和科学文化建设目标要求的高度凝练。以“至诚”致“至博”,以“至博”求“至诚”。正像康德所说,我们每一个陕科大人,都应该对“至诚至博”的校训怀抱有日新月异,不断增长的惊奇和敬畏。
“至诚至博”不但体现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时代精神的有机结合,更贴合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和方向。诚实有德、博学有才,“至诚至博”的校训与党和国家关于又红又专,德才兼备的要求是一脉相承的,也与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教育方针是一致的。也正是因此,“至诚至博”的校训在学校的文化实践中,不但为广大师生员工所铭记,并且历久弥新,越来越内化为科大人的精神文化认同和自觉追求。
三
“至诚至博”中的“至”,除了当形容词用,还可以当动词用:一是“尚”(追求)意,二是“到也”,为身体力行,亲身实践之意。因此学习传承校训精神,关键要在身体力行上下功夫。我们一定要把践行“至诚至博”校训作为贯彻落实全国全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的一个重要切入点,抓好抓实,抓出成效。
立德树人是学校的根本任务。长期以来,全国高校在知识能力提高等专业素质培养方面尽管也有不尽如人意之处,但毕竟已形成一套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为一体的完整的行之有效的人才培养方案。相较而言,思想政治工作的系统性、实效性还有较大差距。尽管马克思理论教学纳入了人才培养方案之中,但对学生思想道德品质培养起重要作用的社会实践及课外活动却缺乏统一系统规划,使立德树人难于落到实处。要切实落实立德树人的责任,必须把“有字之书”、“无字之书”、“网络之书”、“结合之书”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做到课时有保障、内容有规划、方法有创新、方式有改革,切实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
全体教师都要强化德育意识。正如习近平总书记讲的,不能把思想政治工作当做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事,更不能看作仅仅是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事,所有课堂都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师都有教书育人的责任,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育人先育己,正人先正身。广大教师要自觉以立德树人为己任,不但要坚守学术道德底线,还要严格遵守课堂教学政治纪律底线,用自身学术成就、人生阅历生活感悟触动学生,把“至诚至博”体现在多学科协同育人上来,当好青年学生的思想引路人和事业追求筑梦人。
教职员工要自觉发挥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的职能。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了关于把有条件的党务工作者培养成学术带头人,把行政系统主要负责人、学科带头人培养成基层党组织负责人的要求。要完成这一任务,除了组织培养外,全体教职工都要树立热爱学习、善于学习、终身学习的理念。党政干部要在加强“至诚”的同时自觉追求“至博”,学业务、懂业务;业务骨干要在加强“至博”的同时主动追求“至诚”,讲政治、懂规矩。只有全体教职工始终坚持“至诚至博”的校训,勇争四个“一流”追梦科大,聚焦“十三五”筑梦科大,实现追赶超越圆梦科大,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就会真正落到实处,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就会顺利完成。
青年学生要准确领会“至诚至博”的内涵,并认真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青年学生价值观养成时,曾形象地比喻说:“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至诚至博”校训的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致的。同学们在思想道德修养过程中,对自己要诚实,对他人要诚恳,对党和国家要诚信,在专业知识学习过程中,要切实把握博学、博思、博大之间的辩证关系。要自觉联系学风建设活动,主动反省自己在学习态度、遵守纪律、行为文明、作风朴素、勤学善思、和谐交往等方面的问题,把“至诚至博”的要求在知与行上落细、落小、落实,不断求新求真、博思笃行,真正铸就理想信念,锤炼高尚品格,掌握丰富知识,为成长成才打下坚实基础。
“十三五”发展蓝图已经绘就,四个“一流”追赶超越,我们在路上。让我们从准确把握理解校训做起,从身体力行、躬身实践做起,弘扬校训精神,凝聚团结的力量,把中国梦、科大梦和自身的梦融合成为一个有机整体,以传承和丰富“至诚至博”的校训为己任,在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事业的积极探索与生动实践中,继续丰富自己,发展自己,壮大自己。我们有决心也有信心,澳门今晚上开什么特马的明天更美好!
(作者为澳门今晚上开什么特马校党委副书记、校长)
(编辑:杜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