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创青春”中航工业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于11月20日在电子科技大学落下帷幕。我校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的项目《上海命向电气科技有限公司》在创业实践挑战赛中一举摘金。这个团队在孟彦京教授、马广奇教授和陈诗南老师的指导下,一路披荆斩棘,从校赛走到省赛最后闯入国赛,历时半年之久。最终功夫不负有心人,取得喜人成绩。
竞赛小科普
创青春是“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的简称,是由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教育部和全国学联、地方省级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全国性的大学生课外学术创业类竞赛,承办高校为国内著名大学。“创青春”系列竞赛被誉为中国大学生学生科技创新创业的“奥林匹克”盛会,是目前国内大学生最关注最热门的全国性竞赛,也是全国最具代表性、权威性、示范性、导向性的大学生竞赛。“创青春”大学生创业大赛自2014年组织开展,以“中国梦,创业梦,我的梦”为主题,包括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创业实践挑战赛、公益创业赛等3项主体赛事及MBA、移动互联网创业等2项专项赛。
团队的力量
团队的名称来源于张陈斌2015年在上海注册成立的上海命向电气科技有限公司,叫做“上海命向电气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命向),由10名来自不同学院不同专业的队员组成。或许大家在组队之前还素不相识,但经过层层的比赛选拔,他们团结合作,渐渐熟识,已然成为一个谁都不可或缺的集体。公司总经理及法人代表张陈斌,是电信学院2012级研究生。队长王燕来自电信学院2013级测控专业,她和2014级研究生高泽宇作为专业人员,负责团队的产品研发及完善部分。机电学院的薛启程和经管学院的陶真、王兵,共同担任团队的财务、营销方面的负责人。而整个公司的宣传片、海报的设计是设艺学院马梓瑞、任思远的工作,比赛过程中文案的撰写、排版,ppt制作以及团队微信公众平台维护由机电学院刘雪松完成。电信学院的闫国辉是整个团队队龄最小的成员,在国赛前加入的他主要分担队长王燕的部分组织工作,同时也负责整个团队在比赛前期的准备工作。
本次“创青春”,命向团队推出的主营产品:软启动器,是一个能使电机实现平滑启动的控制装置。由于大功率电机直接启动时瞬时功率过大,巨大的能量可能拖垮电网,造成大面积停电,致使社会经济的巨大损失,因此,国标规定瞬时功率30千瓦以上的电机必须实行平滑启动。参赛队伍以一个小团队的人员分工,从产品设计、市场销售、售后服务,财政管理及市场宣传等方面入手,全面考虑公司资产、社会竞争合作等因素,规划出公司的具体运营机制及理想蓝图。其中,公司的产品具有7项专利技术支撑,项目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支持,技术被鉴定为国际先进水平。
赛途沥血披荆
“创青春”于今年3月份开始。参加校赛时,团队中仅有三个人,他们的目标简单而明确:取得一个名次。团队的代理队长闫国辉告诉记者,他虽然是国赛前夕才入队,但他作为电信学院负责挑战杯比赛的工作人员,却是一路见证他们的成长。“那时由于比赛规模不大,对于财务、营销等方面要求也不像国赛那样严格,他们准备的时间很短,但一周仍会有五天晚上要到两三点才睡。”团队里有大四的学生,考研、就业这些事情已将他们忙得焦头烂额,但他们还是选择坚持走下去,所以熬夜写文案、设计产品这都是再寻常不过了。很多个夜晚,在实验室忙完才发现已经过了公寓关门的时间,几个人索性就在实验室的沙发上,办公桌上凑合一晚。苦心人天不负,正是有了这样的艰辛努力,所以他们的团队在校赛中脱颖而出,并且获得参加省赛的资格。
陕西省最终选拔赛时间定在5月下旬,从获得参赛资格伊始,他们的准备时间已经不足两个月。闫国辉说:“省赛的规模与校赛还是有很大差别的,毕竟汇聚了陕西省的挑战杯大赛专家和其他省内高校的其他队伍。”这时候,团队要做的就不仅仅是单从产品方面下功夫了。也正是在这个阶段,原本的三人小队也不断得到补充和更新,蜕变成一个由9个各有所长的年轻人组成的大队伍。他们各司其职,分别从产品、销售、财政、宣传等方面入手,明确的分工,逐渐增强的凝聚力让这个队伍也变得有血有肉起来。原本在校赛中初具雏形的创业思路,也在他们一次次讨论,一次次修改后,不断完善。最终,他们共同的心血在省赛中夺得金奖,提交入选国赛的文案也成功通过,这个一步一脚印的团队,正在朝着“创青春”最高的竞争平台靠近。
11月17日,“创青春”国家赛在电子科技大学正式开始。一行人踏上火车,浩浩荡荡地抵达成都。这个时候,队伍里准备考研的成员已经复习到关键时候,但是这场比赛,关乎的却不再是荣誉,这是他们半年心血,没有人想在这最接近成功的时候放弃。队长王燕坚定地说:“这次去成都,要不就不去,要去就一定要拿个金奖回来!”而与此同时,闫国辉在那里的宣传大厅中了解到其他高校的参赛作品:“看到别的学校的项目,简直惊呆了,尤其是南方的一些高校,他们光融资起步都是一千多万,我们公司注册资本才五百万。当时回去我没敢告诉队里的四个答辩手,怕给他们压力。我们回去马上就对我们的ppt重新进行修改和完善。”
短短的两个晚上,在成都的一家宾馆里,他们反反复复地练习答辩,设想评委可能提出的问题。“因为比赛答辩部分不能超过十分钟,所以四个答辩手的交接时间,递激光笔的时间都要严格控制好。所以那两个晚上,我们就在那边一遍一遍地练习,我记得当时我还充当了一下他们的假想评委,就对着他们四个,提一些我认为评委们会想到的问题。”闫国辉说。于是就这样一直到他们踏上比赛的展台,开始打这最后一仗。
赛后热血犹温
11月20日,“创青春”正式闭幕,命向团队载誉而归。
任思远(左)、高泽宇(中)、闫国辉(右)
备战“创青春”的时光,命向的队员们回忆起来,却恍如发生在昨天一般。高泽宇负责研究项目的产品部分,说到熬夜,他体会很深:“每天晚上我们会研究到很晚,老师有时会陪我们到晚上一点多,为了不打扰室友们休息,后来,我们直接把被褥拿进实验室,晚上就住在那里。”负责宣传工作的任思远说:“那个时候宿舍熄灯早,为了方便大家合作,我们直接在学校东门的如家宾馆开了房间,通宵准备,我还在想啊,我高考都没这么刻苦过。”一旁的闫国辉接过话:“思远是队里唯一一个大三的,但是他的图做得真是好啊,每次哪里要做个图,哪里要修改一下,他都是随叫随到。一张图在我们看来可能很简单,但是他一做往往就要做两三个小时。”团队里还有两个正在复习考研的同学,他们的队长王燕就是其中之一。闫国辉说:“今年九月份的时候,王燕他们复习到了很关键的时候,所以她找我让我代理一些她的事情,所以我就这么加入了这个队伍。”
潜心备赛,他们肩负的不仅仅是学校寄予的高期待,更是他们自己的一腔热血和信念,因此在最紧张的时候,他们的队伍也曾陷入过低谷。“那时候临近国赛,大家压力都比较大,而且平时也很忙,所以状态都有些散漫。”高泽宇望向闫国辉,接着说:“然后国辉加入了进来,给我们一直打气,解决了很多问题,算是重新又把所有人给拼了起来。”说到此处,闫国辉颇有些不好意思,面对镜头笑得羞涩。
这样一场盛大的赛事,除却成功后的荣誉和喜悦,带给他们的还有许多。“我们知道了一个团队里每个人都占据一个不可替代的位置,许多事情,要大家齐心协力才能完成。”闫国辉这样说。当然,还有那许许多多灯光长亮的夜晚、深夜里寂静的科大校园、面对难解问题时皱起的眉头和初闻喜讯时全队爆发的欢欣,种种青春留下的痕迹,都是人生的珍贵财富。相信他们每一人,都会铭记下这一段岁月,并且惠于这一段岁月。
(核稿:崔楠 编辑:雷超 学生编辑:康松磊)